医疗挤兑的背后——免疫落差
口风松了,医疗挤兑又开始成了热门话题。
会发生吗?
很遗憾,肯定会发生,但并非绝大多数人想的那样。
美国现在不少地方的儿科医院病床占有率达到或接近100%了。因为有新冠这根弦,做了大量的核酸检测,结果发现并不是新冠造成的,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的感冒重症、其次是流感,感染新冠病毒的也有,但并非主要因素。
主要原因:并非RSV之流大爆发或者大变异了,而是免疫落差(Immunity Gap)。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世界是纯净了,然后新冠病毒出现了,清了零就会恢复到纯净状态。
其实,这个世界原本是浑浊的,有数不清的致病微生物,新冠病毒的出现并非0+1,而是N+1,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吓人的疫情,可是在在致病微生物数目的变化上则可以忽略不计。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有了疫苗这个免疫武器,但疫苗充其量几十种。疫苗让我们与祖辈相比,避免了一些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的威胁,但是与致病微生物的数目相比,疫苗的数量也一样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致病微生物无处不在的世界。
我们人类并不是现在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的,而是许多万年以来一直如此,人类生存下来并不是靠与微生物隔绝,而是靠进化出的免疫系统而具备了自身的防御传染病的能力。
就拿人与病毒之间的关系来说,是道消魔长的关系,新的人类病毒不断出现,现有的人类病毒为了它们自身的生存而不断变异,免疫系统在不断进化,但并不能做到100%的预防,新冠疫苗让我们清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一点。
人体的解决方案之一是早接触,在幼年的时代就感染过这些病毒,这时候人类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对病毒入侵的反应并不强烈,加上幼年时人体功能的相应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幼儿在感染之后只出现轻症甚至无症状,这样他们就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免疫力,日后再感染相同病毒的话就不会发病,至少不会得重症。
绝大多数病毒感染,包括新冠病毒感染都是这样的。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很多呼吸道传播的病毒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因此无需感染所有病毒即可具备对大多数常见病毒的一定的免疫力,比如新冠病毒抗体与很多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和很大一部分导致普通感染病毒的抗体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当一种新病毒出现后,因为没有幼年接触,在一开始阶段的重症和死亡率会较高,经过群体免疫的形成,特别是幼年接触的普及,新病毒往往会变成常见病毒的一种,新冠病毒也将甚至已经不例外。
但是,这并不表明无需接种疫苗,因为这种自然接触终归会有极少数重症和死亡,还有极少数严重的后遗症,疫苗完全可以避免这些不幸发生。另外有些病毒包括天花病毒和麻疹病毒感染后的重症与死亡、严重后遗症的比例过高,只能靠疫苗接种。如果有疫苗的话,在幼年时期通过疫苗接种而获得有效的免疫力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
目前欧美的情况是,因为前两年疫情控制的原因,5岁以下儿童没有接触到那些常见病毒,全面开放之后突然感染,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就高。
像流感,虽然有疫苗,但前两年因为疫情控制,流感处于极低水平流行,人们对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下降,美国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比疫情前下降6%,是流感高发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疫情期间,有识之士呼吁不要动不动就停学上网课,正是基于上面说的原理,这一点甚至可以作为这场疫情防疫的教训之一。
回到医疗挤兑的话题上,开放之后,儿童患者肯定会大量增多,导致严重的医疗挤兑,但并不是因为新冠,而是因为欠下的免疫债。这个债通过延长隔离不仅无法偿还,而且是利滚利。
相关阅读